来源:挖掘机007
2025年9月,A股市场仍处于震荡上行周期,多数公募基金借着行情东风实现规模与业绩双增长。但融通基金却逆势陷入舆论漩涡,核心原因是陪伴公司24年的投资老将邹曦突然卸任,引发市场对其内部管理与投研能力的深度质疑。
9月6日,融通基金一纸公告打破平静:公司副总经理兼权益投资总监邹曦,清仓式卸任旗下所有4只基金产品,包括融通行业景气A、融通领先成长A、融通产业趋势、融通中国风1号A。
这并非普通基金经理的岗位调整,而是公司权益投资核心人物的“全面退场”,但官方仅以“内部调整”四字解释离任原因,模糊的表述让投资者难以信服。
公开履历显示,邹曦与融通基金渊源极深。2001年5月,他与融通基金同期“出道”,从底层行业研究员做起,逐步晋升为研究部总经理、权益投资部总经理,最终坐到副总经理兼权益投资总监的高位,是公司名副其实的“元老级”人物。
在24年的职业生涯中,邹曦也曾交出过亮眼成绩单。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融通行业景气A为例,2012年7月3日至2025年9月6日期间,任职回报达161.31%,年化回报7.56%,在157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87位,这一成绩成为他长期立足行业的重要背书。
但亮眼业绩难掩长期隐患,若拉长周期观察,邹曦的投资能力短板逐渐暴露。截至2025年9月5日,他近三年整体收益亏损14.07%,而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达11.08%,两者相差25个百分点,跑输基准的差距在同类基金经理中处于较高水平。
他管理的多只基金更是长期陷入亏损泥潭。融通产业趋势精选A自2021年3月16日至2024年10月18日,任职回报亏损32.21%,年化亏损10.25%,在1676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1119位;融通通乾研究精选A自2020年1月2日至2024年9月30日,任职回报亏损13.92%,年化亏损3.11%,在1725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1504位,大量投资者长期被套。
除了业绩低迷,邹曦的管理规模也经历了“断崖式”缩水。巅峰时期,他手握150亿资金,是业内知名的“百亿级基金经理”;但2021年后,因固执重仓地产板块,恰逢行业深度调整,旗下基金业绩遭遇巨幅回撤,规模随之大幅下滑。
以融通行业景气A为例,近5年亏损32%,融通领先成长A近5年亏损18%,持续的亏损让投资者失去信心,纷纷赎回,最终导致他卸任前管理的4只基金总规模仅39.25亿元,较巅峰时期缩水超7成。
邹曦的突然卸任并非融通基金今年首次人事动荡。早在4月30日,五一假期前一天,公司另一位百亿级基金经理范琨也突然卸任所有在管产品,而其离职原因竟是“休产假”,这一理由在公募圈极为罕见,毕竟多数基金经理会选择休假而非彻底卸任,背后是否存在未公开的隐情,至今仍是谜团。
从业绩表现看,范琨的投资能力本就缺乏竞争力。她管理的融通慧心混合A自2023年2月28日至2025年4月30日,任职回报亏损5.97%;融通明锐混合A自2023年4月18日至2024年6月21日,任职回报仅2.97%,在同类基金中排名中下游,这样的业绩表现,也让投资者对公司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产生怀疑。
明星经理接连流失的同时,融通基金的整体规模也在逆势倒退。2025年,A股处于牛市行情,多数公募基金借助市场热度实现规模增长,但融通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反而从年初的1551亿降至1541亿,减少10亿;更关键的是,公司权益投资板块持续疲软,截至2024年底,权益规模仅150亿,在总规模中占比不足10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规模缩水的背后,是糟糕的盈利表现。2024年,融通基金权益类产品合计亏损12.75亿,但公司仍收取2.16亿管理费,扣除0.73亿维护费后,净管理费达1.43亿。这意味着,投资者在承受亏损的同时,还要为公司的低效管理买单,性价比之低引发众多投资者不满。
更让市场诟病的是,融通基金内部还存在“言行不一”的投研乱象。今年6月,A股创新药板块迎来爆发,市场高呼“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”,但公司基金经理万民远却公开唱空,称“现在A股炒的创新药多是一二期甚至临床前项目,数据兑现要等3-5年,大部分是纯炒作,这位置很多公司见了未来三五年的顶,甚至是永远的顶”,还直言“这波创新药泡沫比上轮CXO泡沫还大,CXO好歹有业绩,创新药很多永远不会有业绩”。
但言行往往不一。万民远管理的基金全是医药主题,包括融通健康产业A、融通医疗保健行业A等,他嘴上看空创新药,却未调整持仓,反而借着板块行情,今年以来取得24.17%的收益,近一年收益39.99%。这种“嘴上看空、手上做多”的操作,被投资者质疑“心口不一”,本质是利用市场情绪收割收益,缺乏专业投研人员应有的诚信。
从邹曦“急流勇退”到范琨“产假离职”,从长期业绩低迷到规模逆势缩水,再到“言行不一”的投研乱象,融通基金暴露的种种问题,本质上是公司治理混乱与投研能力薄弱的双重体现。
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选择基金不仅要看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,更要看公司平台的稳定性与投研体系的支撑力。而融通基金频发的人事变动,导致基金风格频繁切换,投资者难以形成长期预期;疲软的业绩表现,让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难以保障;“言行不一”的操作,更是不断消耗市场信任。
如今,邹曦卸任后的4只基金已交由李进、何龙、万民远、程越楷等中生代经理管理,但这些新人缺乏10年以上的长期业绩验证,能否快速适应岗位、稳定基金业绩仍是未知数。
在公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头部公司凭借完善的投研体系与稳定的管理团队持续吸引资金,而融通基金若不彻底解决核心的公司治理与投研短板,未来恐将在“明星经理流失—业绩下滑—规模缩水—信任崩塌”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,最终被市场边缘化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面对这样的基金公司,或许保持谨慎、远离才是更理性的选择。
责任编辑:杨红卜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